日期:2022-08-23 点击数:861
最近有一款AR隐形眼镜出现在用户的视野中,这款产品来自美国初创公司Mojo Vision,目前已经开始正式测试,而首位测试者是Mojo Vision创始人兼CEO德鲁-帕金斯。这款AR眼镜是Mojo Vision开发的AR隐形眼镜原型机,其改变了AR眼镜的佩戴方式,舍弃眼镜式“外挂”模式,可以像隐形眼镜那样直接覆盖在眼球表面。
据悉,这款AR眼镜可以实现运动监测,可以显示心率、血压等身体状态,或者是出行导航,同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询资料,此外还能显示一些现实的额外信息。Mojo Lens的核心是一块每英寸14000像素的MicroLED显示屏,直径小于0.5毫米,像素间距为1.8微米,是世界上最小、最密集的动态内容显示屏。
关于售价方面,Mojo Vison透露,这款眼镜的初步定价相当于一款高端的智能手机。这个定价基本上是局限在6000往上了,相较此前微软的HoloLens以及谷歌的AR眼镜来说,这个价格还是有不小的优势的。这也让不少人开始乐观,那么最近五年内AR技术有望得到普及吗?
从AR以及此前火热的VR的技术层面上来说,AR更加偏向应用型,而VR的娱乐属性更强。相比之下,VR以及AR同样在16年前后大热,虽然目前VR的热度没有之前那么高,但依然在稳步发展中,而AR则是失去了声量好一段时间。这主要是因为VR的娱乐属性决定了在游戏领域其所带来的体验是独一无二且技术水平堪堪能用,到了能卖的水准,而AR则是使用场景并不是那么明朗,应用在游戏领域也不能带去颠覆性的游戏体验。
前几年有一款基于AR的游戏《Pokémon GO》火爆手机平台,算是AR在游戏领域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在此后就没有后继者重现这种辉煌,一方面是因为同质化的玩法,另一方面的是《Pokémon GO》的抢滩登陆有着那么一丝占得先机的时间优势,毕竟当时的AR对于不少用户来说是十分新鲜的,而一旦新鲜感褪去,很难会让真正喜欢玩游戏的玩家走出家门去通过AR玩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AR在游戏领域后继无力的原因,而VR则相反,虽然技术力上只能说是达到了游戏初期的画面以及游戏玩法尚未完全确定,但是其在新鲜之上带来了足够沉浸的游戏体验,这是普通游戏方式无法带来的。尤其是在恐怖游戏领域,VR的全场景沉浸营造了无可比拟的游戏氛围。这是VR值得被商业化的价值,同时其沉浸感除了游戏之外能体现在其他领域,例如健身、科普等。
AR虽然受限于其应用场景,但不可否认它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是依托于现实世界的智能产物,所以AR也被称为现实增强设备。而VR则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一个人生活在虚拟现实里,去感受不同的环境下所带来的不同氛围。
可恰恰是这两项技术都还处于发展的前期,只是VR要稍微快一点,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在挑战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发展史的电子设备,这也就意味着除非它俩所带来的体验是独一无二且无法被替代的,否则它们不会被轻易普及甚至取代掉现有电子设备。对于AR来说,它只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它本质上就不是一个产品形态,也不会成为用户需求。AR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以更加未来的方式,将信息与真实世界以及人类联通。就像百年前的人类,希望将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递彻底改变通信方式一样,AR也有这样的使命。
所以在用户体验上来说AR目前尚未达到要求,也就注定了即使有AR隐形眼镜这类的产品出现,在用户体验上依旧无法得到保障,这才是阻止AR大范围普及的根本原因。等到大数据和AI完全成熟,那么AR才有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甚至全面替代现有的智能设备。而VR目前也只是发展了一点点,做到了视觉上的能看,但不是好看。而VR想要完全成熟则是要等到全面感知技术、自然的体感控制技术以及数据交互的彻底成熟,到那时候元宇宙才算真的成为可能。
先不说未来如何,眼下这两项技术所要解决的就是体积以及佩戴问题。AR隐形眼镜可以说是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最理想的情况下还是通过普通眼镜,那么就要关注到其体积以及续航和佩戴舒适度的问题。而VR,除了佩戴上的问题,还要解决那一大堆的线以及更加精准的定位问题。
如果从一开始的佩戴上,就已经走错了,就更加不可能去谈之后的普及问题了,毕竟对于想要全面取代现有电子设备的AR来说,其使用时长并不是几个小时的问题。不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AR会成为手机的最终形态,去解决掉目前手机的很多问题。
至于未来五年内AR技术能否得到全面普及,就现阶段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大数据以及AI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这项技术还需要潜心发展,或许10-15年会比较乐观。
关注公众号回复“进群”即可加入群聊
主办单位:深圳市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协会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兴东社区南天辉创研中心6楼
电话:18938893801 Email:Vip@szar.org.cn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18013217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手机查看